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八年来,语言互通是实现高质量共建的关键,其中,语言智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。学习、掌握和运用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语言,是加强语言沟通交流、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的基础,也是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。据统计,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使用的民族语言有2400多种,占人类语言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涉及的语言种类繁多,部分语种微小,专业语言人才培养面临挑战。
语言智能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效满足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各行业的具体需求,又要综合考量相关国家国情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,主动适应相关国家各具特色的应用环境。在书面语言交流层面,需研发能够按照相关文本体例和语言规范要求,起草或写作有关文件、合同等文字材料的语言智能系统。在口语沟通层面,需研发语言智能问答产品,对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民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回答和讲解,如提供相关历史故事、文化作品、风俗习惯、语言学习、音乐戏剧、天气预报等方面的语音互动服务。在语言交流共性技术层面,需加快语音识别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,如面向不同语言的语音输入法、语音听写、语音转写等,同时要提高语种覆盖率。另外,也要运用语言智能技术助力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开展国际中文教育,促进汉语与相关国家语言的交流互鉴,从人文层面增强有关各方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能力。
二是用好语言智能,搭建“一带一路”语言服务平台。没有语言交流就没有民心相通,没有“一带一路”全方位互联互通。语言智能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耦合度越强,其促进语言交流、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能力就越强。在有效解决因语言障碍造成的人员沟通交往成本增加、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等问题方面,语言智能具有独特作用。因此,应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需求,结合各国语言实际,用语言智能为各种要素发挥聚集效应搭建语言支撑服务平台。同时,要积极推动联合国框架内的语言智能合作,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,共同开发、协同应用更多更好的现代化语言智能产品和服务,推动形成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“人工智能+语言服务”模式,构建更好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语言交流保障体系,共同建设贯通世界语言百花园的公共信息走廊,共同讲好“一带一路”故事。
三是创新语言智能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语言融合发展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伟大实践,需要在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上推进语言智能创新、提升语言智能对相关领域的支撑服务能力。要处理好语言智能技术与语言的关系,处理好语言智能技术与人的关系,不断创新语言智能的发展应用模式,凝聚语言共识,实现语言融通,促进民心相通,切实推进“一带一路”语言融合发展,努力开创“一带一路”新型语言交流合作模式。同时,要在语言智能理论研究和实践突破的基础上,探索开发智能客服、自动回复机器人等语言智能产品,加强交互式语言智能产品在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等领域的示范应用,不断推进语言智能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。
文章来源:光明网 姜国权 李一飞
COPYRIGHT©2025 ALL RIHG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数字经济产业委员会
Email :cmcadec@126.com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东路元大都遗址公园9号 邮编:100029 京ICP备17025588号-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