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7日,工信部在2022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发布: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近160万个,成为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;5G应用涵盖交通、医疗、教育、文旅等诸多生活领域,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。
喜人的成绩背后隐藏着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——to B领域“接地气”的5G,并没有在to C市场收获相同的“人气”。
对比行业赛道的风生水起,高带宽、低时延、广连接的5G在个人赛道却面临着“曲高和寡”的窘境。根据三大运营商2022年一季度财报,全国5G套餐用户数量累计达8.49亿,日益攀升的用户数量并没有带来5G个人应用领域的蓬勃发展。
技术定义工具,工具决定价值。提升5G to C领域的活力,需要个人终端实现质的飞跃。
把时间倒推十年不难发现,4G网络的覆盖、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,开启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大门。网络与硬件的飞跃式发展,让4G手机兼具了通信工具、娱乐工具、生产力工具三重属性。
如今,5G网络已经趋于成熟,但硬件技术的发展明显滞后。一方面,5G手机在功能方面相对4G手机没有出现重大突破,4G手机仍可以满足多种使用需求。另一方面,与5G应用息息相关的个人设备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。受技术水平的制约,随时随地的VR体验、触手可及的全息通话、高效便捷的云电脑办公,5G为人们描绘的高科技应用场景距离现实生活还有相当长的距离。5G手机作为工具本身未能产生质变,无疑对消费市场、应用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减速效应。下面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: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一季度,国内5G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2.9%,3月5G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1.1%。
应用塑造习惯,习惯成就市场。得爆款应用者,得5G个人市场。
一个应用可以成为爆款,其价值一定在于改变了人们的固有习惯。4G时代的爆款应用,让人们的通信方式从短信转向微信,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文字转向视频,成就了互联网行业的井喷式发展。
但就目前而言,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主流使用需求依靠4G应用仍可以满足。打开应用市场,人们翘首以盼的5G爆款应用迟迟未能出现。5G时代的爆款应用是什么?5G消息?5G新通话?业界与消费者还没有给出答案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缺乏爆款应用的催化,5G个人市场无法驶入发展快车道。
让5G发展在to C领域实现飞跃,扭转低迷态势的关键在于加大力度探索5G个人应用非替代性的使用价值和排他性的使用场景,推动硬件技术研发实现革命性突破。
全行业应进一步深化与硬件制造商、软件服务商的合作,合作的领域要在全产业链得到充分延展,除了基本的通信产品和应用产品的开发,基础材料、交互技术、盈利模式的研发创新,将成为让5G既“接地气”也有“高人气”的关键所在。
版权声明:转自人民邮电报,版权属于原作者,仅用于学术分享。